从“卖冷”到“卖懒” (转帖)

已有 188 次阅读2014-6-3 22:42 |个人分类:粤语推广| 游戏

从“卖冷”到“卖懒”


       除夕,家家户户、男女老少,吃了团年饭后,多半会围着电视机观看“春晚”节目,其乐融融。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,哪有什么电视机?不过,孩子们吃过了团年饭,却有另一番乐趣。

  那时候,除夕之夜,拜过祖先,烧过炮仗,饱食一顿之后,大人们多半会去逛花市,孩子们则带上花炮,衣兜里塞上一两个熟鸡蛋。小兄弟和小伙伴们呼朋唤友,大家一起穿街过巷,大呼小叫,到处游逛,这习俗,叫做“卖懒”。我们手里拿着一根点着的香,一边走,一边齐声高喊:“卖懒卖懒!卖到年三十晚,人懒我唔(不)懒!”走累了,便剥开鸡蛋吃掉。在路上,如果碰到别家“卖懒”的队伍,孩子们喊声也就愈高,互相都想竭力把对方压下去。淘气鬼又互扔花炮,胆子大的则一手捏着“电光炮”,一手点着引线,待它嘶嘶作响将爆未爆时,猛然向有女孩的方向一扔。轰的一声,女孩子们掩着手捂耳朵,吓得尖声大叫,我们便挤眉弄眼做鬼脸,扮小丑;有人则充好汉,装出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的模样。一路上,大家打打闹闹,嘻嘻哈哈,踏着家家户户门前爆竹的残衣碎屑,听着远远近近爆竹的零落声响,如此这般在附近走了一圈,身上的懒惰猪便算卖掉了。

  “卖懒”的习俗,早在清初已有记载。据屈大均说:除夕时,广州人“以苏木染鸡子食之,以火照路,曰卖冷”(《广东新语》)。苏木染鸡子,即以红水染鸡蛋。由此可知,当初,广州人卖的是“冷”。久而久之,“冷”演变而为“懒”。粤语里,“冷”、“懒”二字音近,偷龙转凤,十分容易。到清末除夕,广州就只有“卖懒”的习俗,许多人也不了解它的来历了。

  从“卖冷”到“卖懒”,这嬗变颇有意味,它多少透露出广州人性格的某些方面。看来,在三百年前,广州的冬天还是很冷的。每年年终,春天将至未至,人们巴不得迎来一片和煦的阳光,“卖冷”的习俗反映了岭南先辈对温暖的祈盼。可是,这“冷”卖了一段,人们觉得不划算了,因为,“面包总会有的”,这“冷”卖也罢,不卖也罢,春天总是要来的。既如此,何必多此一举?广州人是求实的,这“冷”卖了一段之后,觉得没有意思,便让孩子们卖起“懒”来。这一改,意义不一样了,在阖家欢乐之际,大人们提醒孩子们卖掉“懒”,换来“勤”,让他们在游戏中自我勉励,不是比“卖冷”更饶深意么?不要轻视这一字之改,它说明老广们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注意激励人们发奋进取。更妙的是,老广们利用“冷”、“懒”一音之转,因势利导,“转型投产”,让习俗得以保存,而在意义上则有更新和更深的开拓。这一改,点铁成金,不正是体现广州人的智慧么?

  我把“卖懒”的习俗告诉一位北方朋友,他略一沉吟,说:“卖懒卖懒,你们这里,连‘懒’也能拿来做买卖,真是天生的商品意识。”我不禁一怔,随即莞然。仔细一想,此君所说,也不是没有道理。当然,到现在,除夕儿童“卖懒”的习俗已不复存,但老广州人在民俗中寓教于乐的精神,依然能给我们以启发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委内瑞拉|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