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登陆,查看更多图片,结交更多委国朋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委国论坛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2025年8月22日晚上9点46分,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。 23岁的乌克兰女孩伊琳娜·扎鲁茨卡(Iryna Zarutska),穿着披萨店的制服T恤,金色长发塞在工作帽下面,上了轻轨蓝线列车。 她选了个空座位,掏出手机浏览,并不知道身后那个穿红色卫衣的男人,即将改变她的命运。 4分钟后,她遭受了三刀致命袭击。 这4分钟,浓缩了两个世界的碰撞。一个世界里,乌克兰女孩逃离战争,追寻“美国梦”。另一个世界里,黑人流浪汉带着14次被捕记录和妄想症,在社会边缘游荡。 事发前的两人 1 伊琳娜有个天赋,她妈妈叫它“艺术家的天赋”。不是雕塑,不是设计服装,虽然她都会。她的天赋是睡觉——能睡“美妙的长觉”(sleep for “wonderfully long stretches”)。 这听起来像个玩笑,但对一个常在轰炸声中醒来的乌克兰女孩来说,安稳睡觉就是奢侈品。2022年8月,冲突爆发6个月后,伊琳娜和家人离开了基辅。朋友朗尼说,她承受过“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呼吸一天”的恐惧。 到了美国夏洛特,伊琳娜终于可以睡长觉了。 她在基辅拿到过艺术与修复领域的学位,常常将自己的艺术作品馈赠给家人和朋友。到美国后,她进入罗旺-卡巴勒斯社区学院(Rowan-Cabarrus Community College),转而梦想成为兽医助理。 伊琳娜 个人社交媒体 但不管有什么梦想,实现都太难了。 在2025年,她依然需要在夏洛特南区一家披萨店工作,那里有精酿啤酒厂、公寓楼和咖啡店。2007年轻轨开通后,这里变成了颇有活力的社区。 事发当天,她像往常一样下班,在斯凯利巴克站上了车。在如今已传遍美国的监控视频里,她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深夜乘客。 2 德卡洛斯·布朗,无家可归,平时住在斯泰茨维尔大道的收容所。 几天前,他在妈妈米歇尔·德威特家出现,想要在那过夜。 案发当天上午,她开车送儿子回收容所,拥抱了他,说爱他,然后去教堂。 当德威特终于知道刺杀案而且儿子被捕后,她还是很难相信。 她承认,曾经因为儿子太暴力,把他赶出过家门,但杀人?“一定是搞错了。” 可是,姐姐特蕾西说,布朗有精神分裂症,会出现幻觉和被害妄想。2020年他出狱后就变了个人。“他看起来不像他自己”,无法正常对话,找不到工作,时常使用暴力。 2022年,布朗攻击了姐姐,咬伤她,踢坏房门的铰链。但特蕾西没有起诉:“我知道他在和什么东西作斗争。” 家人试图让他接受治疗,但妈妈不是他的监护人,申请长期住院失败。布朗多次告诉姐姐,政府给他植入了芯片。 今年1月,他要求警察调查控制他吃饭、走路、说话的“人造材料”。警察说这是医疗问题,他们帮不了。布朗很生气,拨打911。结果被控滥用紧急电话。 法官释放了他,只要求他书面承诺出庭。白宫后来说,这种释放让他“可以自由屠杀无辜女性”。 布朗 在11日公开的最新回应中,布朗的妈妈也认为不该释放他。但所说的内容比白宫的口号要具体得多。 “当你要带一个人去接受精神治疗,他们会告诉你没地方了,或者问你,他是否试图自杀或杀别人。当我说没有时,什么都做不了,你得去找法院下令。” 她也否认了关于布朗有意袭击白人的传言:“他绝不是种族主义者,他和所有类型的女性交往。” 3 无从证实他和多少白人女性交往过,人们只知道,晚上9点50分,他和伊琳娜的命运线交汇。 监控录像显示,布朗坐在伊琳娜身后,焦躁不安。他点头,摇头,坐直,然后前倾把头靠在前座上,左右摇摆。长发藏在兜帽下,像个蜷缩的动物。 突然,他从衣服褶皱里掏出折叠刀,看了一眼窗外,仿佛在犹豫。然后,动作很快,他起身把手臂伸过座椅,刺向伊琳娜的脖子。 三刀,至少一刀在颈部。 伊琳娜抓住脸和喉咙,血洒在车厢地板上。 对于这个乌克兰女孩,有些美国媒体似乎并没有多少同情。《纽约邮报》直接炒作她遇刺后的惊恐,一篇报道的题目竟然是,《乌克兰难民伊琳娜·扎鲁茨卡在火车上被致命刺伤时的惊恐神情——她生命最后时刻的细节被揭示》。 在现场的乘客们,倒没有如此冷血,他们开始注意到血迹,跪在伊琳娜身边试图救她。 6分钟后警察赶到,但伊琳娜已经死了。 布朗在行凶后,则脱掉卫衣,走向远处的车门,血从他手上滴落,在车门口,他又脱去了里面的一件上衣。 不断滴落的血迹,随着布朗的脚步,在门口打了个圈,如同一个隐约的问号:美国怎么了? 布朗在下一站下车,刀子被发现在站台附近。他因手上的伤口被送往医院,然后以一级谋杀罪被捕。 后来布朗告诉姐姐,他攻击那个女人是因为“她在读我的心”。 特蕾西对CNN说:“如果一个人听到脑子里的声音,并相信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,那么他就会崩溃。” “我认为那天晚上他崩溃了。” 布朗妈妈则表示,和被拘的儿子通了话,他相信有些人“正在取出他脑中的芯片”,是芯片控制了他的行为,他还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出来了。
|